“最讓我高興的是,我做這個芯片工廠時,沒拿國家一分錢。”近日,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接受采訪時公開表示,格力的芯片取得了成功,經過自主研發、設計和制造,整個產業鏈已完成,對品質控制更有底氣。
今年以來,董明珠多次公開稱贊格力電器的芯片,并特別提到“沒拿國家一分錢”,這一說法成為外界熱議的焦點。但業內人士認為,格力電器生產的芯片主要用于家用電器,與所謂的“卡脖子”芯片存在本質區別,且國內已有不少企業在這一領域有類似產品。
做芯片“沒拿國家一分錢”
今年以來,董明珠在多個場合公開談論格力電器的芯片項目,聲稱公司已在芯片生產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早在3月,董明珠就透露,格力正在建設一座SiC芯片工廠,預計6月即可投產,并計劃成為全球第二大、亞洲最大的全自動化化合物芯片工廠。
11月,董明珠在與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的直播中首次表示,格力做芯片是唯一一個沒有拿國家一分錢的,做芯片的目的并非好勝,而是為了必須解決“卡脖子”的問題。
事實上,格力在芯片領域的布局已從2012年開始,先后建立了全國第一條國產化IPM功率模塊生產線,并在2018年成立了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零邊界”),專注于集成電路及半導體產品的研發與銷售。
2022年,格力電器成立了格力電子元器件有限公司,目標是建設一個涵蓋芯片、封裝測試等全產業鏈的芯片工廠。此項目自2022年底開始建設,至今已實現了從芯片生產到封裝測試的完整產業鏈。2023年,格力電子元器件的擴產項目通過了環境影響審查,并計劃新建3座廠房,擴展生產能力,預計能年產24萬片6英寸SiC芯片。
今年半年報中,格力電器表示,已推出MCU、AIoTSoC和功率半導體產品。32位MCU芯片已批量應用于空調、線控器、遙控器等,年用量超過3000萬顆,涵蓋消費電子、可穿戴設備、家居、醫療、商用機組、工業傳感等領域;功率半導體已批量用于變頻空調,年用量超2000萬顆,適用于家電、智能裝備、新能源等領域。其AI芯片搭載節能算法,量產后節能效果提升15%以上。第三代半導體器件在家用空調上實現量產驗證,提升節能效率并降低成本。
12月17日下午,新黃河記者致電零邊界,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該公司生產的芯片主要用于家用電器。至于是否如董明珠所說“沒拿國家一分錢”,工作人員表示需咨詢格力電器相關部門。
做芯片股價不漲反跌?
“董明珠說做芯片,股價卻掉得像啥樣的。別人一提做芯片,股價就漲得不得了。為什么呢?因為大家知道芯片投入很大,但這種投入什么時候能見到效益?”董明珠表示,她要告訴所有關心格力的人,“我們的芯片成功了。”
芯片并未推動格力電器股價上漲,反而出現下跌。原因之一在于,格力電器生產的芯片與其他企業所做的并不相同。近期,外界對董明珠說法的質疑主要集中在芯片技術是否足夠得到國家補貼。格力的芯片主要用于空調、冰箱等家電領域,業內人
士認為這些屬于典型的中低端芯片,與董明珠此前提到的“卡脖子”技術并不匹配。
山東一名從事集成電路行業十多年的人士向新黃河記者透露,家電所需芯片技術要求較低,且國內已有多家廠商能夠生產類似產品。
盡管董明珠為格力電器的芯片自主研發感到自豪,但外界對格力芯片的質疑卻始終未曾消停。投資者普遍認為,格力的芯片主要是為配套家電產品,而非解決“卡脖子”問題。“董明珠說自己沒有拿國家補貼,這是她的營銷手段,但我更關心的是,這些芯片能為格力帶來多少營收?能帶來多少利潤?這些問題,格力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一位投資者在論壇中表示。
“格力的芯片大多數是功率半導體和MCU,屬于成熟工藝,并不具備突破性的技術。市場上已有很多競爭者,格力未必能通過自研芯片脫穎而出。”有投資者表示,格力的芯片并不算高端,設計和架構的門檻較低,關鍵在于它的規格和性能優于市場上現有產品,但這些并未得到明確表達。
對于格力芯片是否能為公司帶來顯著業績增長,部分投資者分析稱,格力電器的芯片相當于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但是否能帶來更高效益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家電領域對芯片的技術要求較低,28納米及更大制程的芯片足以滿足需求。國內許多半導體廠商已經能夠生產此類芯片,技術門檻并不高。”上述一位集成電路行業人士表示,從用途來看,格力的芯片并沒有突破全球芯片產業的技術壁壘。“對家電產品來說,芯片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配套工具,技術難度和重要性遠不如高端芯片。”
全球范圍內,只有少數廠商能夠制造7納米以下的高端芯片,格力的芯片雖然具備生產規模,但技術水平并不算頂尖。上述業內人士認為,格力可以通過規?;a降低成本,但這并不代表它能夠在高端芯片市場占據領導地位。
芯片能否支撐格力電器多元化?
對持有格力電器的投資者來說,他們擔心格力電器的芯片戰略會像公司之前的多元化嘗試一樣,成為曇花一現。
格力電器長期以來以空調業務為主,但近年來多次嘗試多元化,投入巨大,卻未能帶來顯著的業績增長,反而加劇了其在資本市場的疲軟表現。雖然空調依然是公司的主力業務,但在多元化戰略未能成功的背景下,格力的整體營收結構仍然過度依賴空調這一單一品類。
在空調市場,格力電器的領先優勢正面臨挑戰。最新數據顯示,盡管10月家用空調銷量同比增長37.91%,但格力的出貨量卻同比下降1.89%。這一現象引發投資者的不解,一位投資者向格力董秘提出質疑:“為何格力會成為家電行業中唯一下降的企業?”
格力電器2024年前三季度的財報顯示,盡管凈利潤有所增長,但營收出現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格力實現營收1474億元,同比下降5.39%;凈利潤219.6億元,同比增長9.3%。盡管凈利潤增長,但營收下滑反映了內銷市場的壓力。
除了空調,格力在其他家電品類的表現也不理想。與美的、海爾等競爭對手相比,格力在大家電和小家電領域的市場占有率仍然較低。一些投資者指出,格力在研發和銷售方面存在脫節,導致好產品難以獲得市場認同。以洗碗機為例,盡管格力在這一領域的產品推出較早,但市場反應卻冷淡。
格力電器的多元化戰略遭遇了重重挫折。從冰洗、手機到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格力的多次嘗試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今年8月,格力電器的美容儀上市。上市4個月后,記者注意到,在京東的銷量為3臺,格力董明珠店賣出了2290臺。
“格力嘗試過多元化轉型,結果冰箱、手機、汽車都沒有成功,董姐還是缺乏一些企業家的靈魂素質。”一名投資者表示,董明珠目前的多元化故事,資本市場根本沒有信心,股價走勢也印證了這一點。


